清明節應景美食
【清明節應景美食】
清明節台灣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,但你知道清明節也有專屬的必吃傳統美食,這些食物吃起來不僅應景又健康
,一起來看看吧>>
【潤餅】
潤餅又叫嫩餅菜,詩人杜甫在詩中也曾提到:「春日春盤細生菜」,後來春天吃春餅的習俗傳至閩南地區,轉變而為清明節的應景食品。另一個說法是清朝太平天國之亂時,蔓延到閩南一帶,由於當時兵荒馬亂,沒有時間準備祭品,於是有人想出辦法,把所有食物捲進麵皮之中,以此祭墓,因而春捲也成為清明節的應景食品,而也被稱作清明潤餅。在台灣,尤其是在南部地區,每到清明,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多菜祭祖,祭祖完後就將所有的菜包成潤餅一家人一起享用,對很多人來說清明節潤餅是最好吃的。清明節吃潤餅的習俗讓大家一同聚在一起,體會這美好的時光。
【草仔粿】
台灣人常習慣吃的草仔粿,清明節為何要吃草仔粿呢?相傳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為了感念大臣介之推,下令將冬至後第105日訂為「寒食節」,這天家家戶戶都不得用火,只能吃寒食,而草仔粿只要蒸熟可以放上好幾天,人們便習慣在寒食節吃草仔粿;又因為寒食節日子與清明相近,大家漸漸也在清明吃起草仔粿了。
【蔥】
台灣許多人都要吃大蔥和蛋餅,寓意聰明伶俐,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。除了傳統清明一定吃,微帶嗆辣味的大蔥,不僅是中華料理爆香的精髓,更是台灣人最愛的佐料之一,蔥不只美味而已,適度將其料理食用,更有促進血液循環、保持思緒暢通、改善頭暈不適的效果。
【雞蛋】
清明節吃個雞蛋,一整年都有好身體。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以前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,多日的禁火寒食,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。近年來研究證實,長期食用雞蛋,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發生率,也可改善老人的認知功能,增加視覺和語言記憶力。